5月18日,王志华先生家藏古籍捐赠仪式在我校博物馆举行。
校党委书记马存根出席并致辞。
校长李青山代表校方接受了捐赠,并为王志华先生颁发了捐赠证书,同时聘任王志华先生为我校中医药博物馆荣誉馆员。出席捐赠仪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民建山西省委专职副主委、太原市政协副主席薛维良,民建山西省委秘书长闫柏良等。
纪委书记郭文平主持捐赠仪式。
校党委书记马存根代表即将更名的山中医对王志华先生的无私捐赠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王志华先生乐于奉献、与人分享的利他精神,以及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好追求,值得我们学习。他向参加捐赠仪式的嘉宾介绍道,中医药古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医学术传承数千年最为重要的知识载体,是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繁衍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见证。中医药古籍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药学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屠哟哟先生从中医古典文献《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发明了青蒿素就是很好的例证。
他说,王志华先生此次捐赠的中医古籍共171种531册,多为清代中晚期刻本以及民国初期石印本,是我校历年来接受古籍捐赠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次,涉及医经、本草、方书、临证、综合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初刻本和一些较为稀见的珍贵古籍,具有重要的收藏和研究价值。我校博物馆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更是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殿堂。王志华先生此次捐赠不仅丰富了我校博物馆的馆藏,也充实了傅山文化研究中心的文献典籍。博物馆将对这些珍贵古籍进行妥善保管,并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古籍共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文献价值。马书记要求博物馆研究人员,今后无论是在馆内举办临时展览,还是参加巡展甚至图书出版都要将王志华先生的姓名标示出来,以示对捐赠人的尊重。
他说,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选择今天举行捐赠仪式,一是希望推动全社会对我校博物馆事业的关注,二是通过这个特殊的日子铭记今天为我校博物馆建设作出贡献的人。如今书到了山中医,有了新家,王志华先生就成了家人,欢迎他常回家看看,畅通交流,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共同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民建山西省委专职副主委薛维良说,王志华先生是一名优秀的民建会员,出生于书香门第,中医世家,虽然从事的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但是一直关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次他将家藏数十年的珍贵中医古籍530余册无偿捐赠给山西中医药大学博物馆,体现出了一位热爱中医药事业的民主党派人士的拳拳之心。同时,他呼吁社会各界、各民主党派人士共同关心、关注中医药古籍文献捐赠活动,积极参与博物馆的馆藏建设和中医药文化建设。
此次捐赠古籍中刊刻年代最早的当数《疮疡经验全书》,书口题“浩然楼”,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可能是清康熙56年丁酉(1717)陈氏浩然楼据五桂堂重刻本,共13卷。此次收藏的《疮疡经验全书》仅存6卷。有十余种乾隆、嘉庆年间的刻本,这些书品相良好,刊刻年代较早且保存相对完整。如《寓意草》《尚论后篇》《尚论篇》,前两种是乾隆28年黎川陈守城刻本嵩秀堂藏板,后一种是乾隆30年黎川陈守城刻本嵩秀堂藏板,这三种书均为喻昌先生所著,且属同一系列版本,能够同时收藏非常难得。
本次捐赠的古籍中,有两种古籍的初刻本:一种是清道光10年京都隆福寺三槐堂书铺镌刻的《医林改错》;另一种是清道光5年安浦游氏的《简便良方》刻本。还有傅山先生所著的《傅青主男科》,该版本为清同治2年瑞祥仁刻本,早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最早版本——清•同治五年丙寅成都三益垣刻本的记载。此外还有10余种古籍的版本信息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未见载,如《珍珠囊药性赋》的文光堂刻本和松盛堂刻本,再如清嘉庆2年丁巳(1797)浣月斋刻本《景岳新方八阵汤头歌括》,《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亦未记载。
王志华先生介绍,此次捐赠的古籍均是其祖父早年所藏,他本人没有从事中医,颇感遗憾。几年前他在参加民建组织的一次会议时,在报纸上读到习近平主席有关发扬中医药文化的讲话,遂萌生了捐赠古籍、造福社会的念头。几年来,他走访考察了省内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慎重考虑后决定捐赠到我校中医药博物馆。王志华先生说,将这些古籍捐赠到博物馆后,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它,研究它,为社会造福,实现这批古籍的真正价值。
捐赠仪式后,来宾参观了我校中医药博物馆和傅山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