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5月18日,生于中医世家的王志华向山西中医学院中医药博物馆捐赠500余册家藏古籍,首次面世的《傅青主男科》清同治2年(1863年)瑞祥仁刻本,更是早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同治5年的最早记载。
王志华此次捐赠的中医古籍共171种531册,多为清代中晚期刻本以及民国初期石印本,涉及医经、本草、方书、临证、综合等多个方面。其中不乏初刻本和珍贵古籍。

山西中医学院党委书记马存根介绍,捐赠书籍中刊刻年代最早的当数《疮疡经验全书》,该书书口题有“浩然楼”三字,“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可能是清康熙56年即1717年陈氏浩然楼据五桂堂重刻本,共13卷,本次收藏的是其中的6卷。”
捐赠人王志华介绍,这些古籍均为其祖父早年所收藏。此次捐赠的古医籍共171种、531册,多为清中晚期刻本以及民国初期石印本,涉及医经、本草、方书、临证等各方面。经馆内从事中医古籍研究的人员鉴定,不少都是初刻本和罕见医籍。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清同治二年(1863年)瑞祥仁刻本《傅青主男科》。
据悉,《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中医古籍书目,收录的中医古籍总数达13455种,囊括大陆150多个图书馆或博物馆、台湾6家图书馆的馆藏中医古籍,该书还收录了许多流失海外、在国内已经失传的中医古籍影印本和复制本。
现场陈列柜里,此次捐赠的一册册中医古籍,印刻了岁月的痕迹,书眉上的批注心得和验方脉案,显示出书籍原主人对中医的喜爱和痴迷。王先生留恋地在展柜前驻足,他说:“这些中医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只有博物馆才是最好的归宿。”据介绍,王先生的祖辈一直在平遥行医,祖父更是痴迷于中医典籍的收集与研读。然而从王先生父辈开始,家中再无人行医。为了妥善保护这些古籍,除了将几本祖父历时35年手抄的医籍留作纪念外,王先生将家中所藏悉数捐给了我校。
文本来源:【中新网】山西中医世家捐赠531册中医药古籍 多为清中晚期珍品「视频」-山西中医药大学新闻网 (sxtcm.edu.cn)
编辑:王领兄
审核:段舒然